察看另外
掃碼關註我們
了解另外信息
上期我們展現了自噬幹貨分享系列之內質網自噬的研究策略,那麽本期將繼續進行“自噬幹貨分享”,本期內容主要從線粒體自噬類別、介導線粒體自噬的經典通路、線粒體自噬的誘導與抑製來進行展現。
在ROS、營養缺乏、細胞衰老等外界刺激的作用下,細胞內的線粒體發生去極化出現損傷,損傷的線粒體被特異性包裹進自噬體中並與溶酶體融合,從而完成溶酶體的降解,這個過程稱為線粒體自噬。線粒體自噬是細胞在應對氧化應激等壓力條件下的生物學狀況,用於清除多余的或者性能失調的線粒體,以維持線粒體數目和品質的平衡,對於整個線粒體網絡的性能完整性和細胞生存來說十分關鍵。
1、基礎線粒體自噬:細胞持續清理衰老和損傷的線粒體,確保線粒體能循環利用。線粒體自噬水平較高的器官包括:心臟、肝臟、肾臟、骨骼肌和神經系統等;
2、應激誘導型線粒體自噬:細胞外應激信號會影響線粒體的生理性能,並且會引起線粒體膜電位消耗,導致急性線粒體清除;
3、程序性線粒體自噬:程序性線粒體自噬會在不同細胞的發育過程中被激活,包括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發育,體細胞向多能幹細胞的化學重編程過程,心肌細胞的成熟,紅細胞分化,受精後精子來源的線粒體清除等過程。
圖1.線粒體自噬的類別[1]
1、 PINK1/Parkin信號通路。在健康的線粒體中,PTEN誘導激酶1(PINK1)通過線粒體靶向序列靶向線粒體,並通過TOM/TIM復合體進入到線粒體內膜,隨後PINK1被線粒體內膜中的蛋白酶PARL切割,並最終被蛋白酶體降解。當線粒體受損時,線粒體膜電位下降,PINK1無法進入線粒體內膜並在線粒體外膜積累,激活並招募Parkin,Parkin介導線粒體底物泛素化,泛素化後,包括p62在內的受體蛋白在線粒體外膜積累,導致泛素化產物通過與LC3結合被招募到自噬體中,成熟的自噬體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,包含的線粒體隨後被降解。
圖2.PINK1-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[1]
2、 BNIP3/NIX信號通路。BNIP3和NIX均位於線粒體的外膜,在缺血、缺氧的條件下,BNIP3 可通過以下2 種途徑誘導細胞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:①BNIP3能通過其BH3結構域調控自噬的核心蛋白Beclin-1競爭性地與Bcl-2結合,進而誘導Beclin-1的大量釋放,激活線粒體自噬的發生;②BNIP3的N端具有LIR序列,其可識別LC3,並與之直接結合,從而誘導線粒體自噬的發生。
圖3.受體介導的自噬[1]
3、FUNDC1信號通路。FUNDC1是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。在正常條件下,FUNDC1被酪氨酸激酶磷酸化,此時與LC3的親和力降低在缺血缺氧條件下酪氨酸激酶被滅活,FUNDC1與LC3的親和力顯著提升,並且FUNDC1可以被絲氨酸/蘇氨酸蛋白磷酸酶通過去磷酸化的形式激活,進而誘導線粒體自噬的發生。
線粒體自噬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註,那麽我們如何直觀地研究線粒體自噬呢?漢恒生物供應的線粒體自噬病毒研究工具,便於感染目的細胞後直觀地觀察線粒體自噬的變化。EGFP-LC3單標記的荧光探針可以監測 LC3 蛋白參與自噬起始過程,Mito-dsred線粒體特異性定位荧光探針可定位線粒體,兩者共轉染細胞即可準確實時地追蹤線粒體自噬的變化過程。另外,mt-Keima探針可獨立應用於線粒體自噬的研究,Keima是一種H敏感的荧光蛋白,發射峰為620nm,在中性和酸性環境中分別於440nm和550nm處被激發,因此,隨着時間的推移,遞送到溶酶體的keima量可以通過在550nm處激發的信號強度和在440nm處激發的信號強度的比值來估計。鑒於發生自噬的線粒體最終會進入酸性的溶酶體中,所以將特異性定位於線粒體(mitochondrial)基質的靶向序列與keima融合形成mt-keima,可指示通過自噬途徑進入溶酶體中的線粒體。另外,我們還有Cox8a基因融合綠光和紅光(Cox8a-EGFP-mcherry)來研究線粒體自噬的病毒。
漢恒生物還有多種線粒體自噬通路單標研究工具Parkin-EGFP、Bnip3-EGFP、Nix-EGFP、FUNDC1-EGFP,與Mito-dsred線粒體共感染目的細胞,confocal檢測共定位情況,可鑒別相關信號分子的線粒體轉位。
本期“線粒體自噬研究”展現就到此結束了,相信看到這裏的小夥伴一定有所收獲,對於線粒體自噬也更加了然於心。下期我們將展現“分子伴侣介導的自噬”,我們下期再見!
參考文獻:
[1] Palikaras, K., Lionaki, E. & Tavernarakis, N. Mechanisms of mitophagy in cellular homeostasis,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. Nat Cell Biol 20, 1013–1022 (2018).
[2] 張迎梅,邱倩,漆永梅. 線粒體自噬的研究方法[J]. 蘭州大學學報:自然科學版,2013,49(5):7
[3] Yoshii, S.R. and N. Mizushima. Monitoring and Measuring Autophagy. Int J Mol Sci.2017; 18(9): 1865.
[4] Levine, B. and G. Kroemer. Autophag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sease. Cell. 2008 Jan 11;132(1):27-42.
[5] Choi, A. M., S. W. Ryter and B. Levine. Autophagy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. N Engl J.2013 Feb 14;368(7):651-62.
察看另外
察看另外
察看另外
聯絡我們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