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註我們

掃碼關註我們

了解另外信息

首頁 > 資源核心 > 幹貨文章 > @科研人:抗體選擇困難?性能、機製與應用場景全解析來了!

@科研人:抗體選擇困難?性能、機製與應用場景全解析來了!

2025.09.09 浏覽量 來源:漢恒生物

抗體的性能和作用機製

一、抗體的定義和結構

抗體(antibody)是指機體免疫系統在抗原刺激下,由B淋巴細胞分化成的漿細胞所產生的一類免疫球蛋白(immunoglobulins,Ig),能夠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反應。早在19世紀80年代,科學家在研究病原菌的過程中就發現了抗體的存在,但直到20世紀60年代,其分子結構才得以明確(見圖1)。

抗體結構

圖1. 抗體結構

抗體的基本結構呈“Y”型,由兩條相同的重鏈(Heavy chain,H鏈)和兩條相同的輕鏈(Light chain,L鏈)通過鏈間雙硫鍵和非共價鍵連接而成。

整個抗體分子可分為恒定區(Constant Region,C區)和可變區(Variable region,V區)兩部分,C區位於“Y”型結構的底部,決定抗體的類型及其與免疫系統中其他成分協同作用的方式;V區位於“Y”型結構的頂端,負責識別並結合特定抗原,是抗體達成特異性結合的關鍵區域。

在V區內部,有一小段氨基酸序列變異程度極高,稱為高變區(hypervariable region,HVR)或互補決定區(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,CDR)。該區域通常由2~17個氨基酸殘基組成,其氨基酸殘基的種類、排列和立體構象具有高度多樣性,決定了不同抗體在結構上的細微差異,也是特異性結合抗原的關鍵部位,這一區域又被稱為抗原結合片段(antigen-binding fragment,Fab)。非HVR區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相對保守,稱為骨架區(framework region,FR)。

每個抗體分子含有兩個相同的抗原結合部位,分別位於“Y”型結構的兩臂末端,即Fab段。該片段由完整的V區和CH1結構域共同構成,負責識別和結合抗原靶標,決定了抗體的特異性與親和力。“Y”型結構的柄部為結晶片段(fragment crystallizable,Fc),由CH2和CH3結構域組成,負責與免疫效應分子或細胞相互作用,從而激活下遊免疫應答。在CH1和CH2之間有一個铰鏈區,連接抗體的Fab段和Fc段,該區域賦予Fab段一定的靈活性與移動能力,使抗體能夠適應不同距離的抗原表位,從而更有效地執行性能。

二、抗體檢測原理

了解了抗體的結構後,其作用原理就更容易理解。抗體通過與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來反映抗原的性質和含量。抗原表面存在抗原決定簇(表位),可被抗體特異性識別並結合。抗體與抗原決定簇之間的結合強度用“親和力”來表示。抗體的可變區(V區)通過氫鍵、範德華力等弱非共價作用與抗原表位結合,相互作用越強,則親和力越高,抗體的特異性也越強。在實際應用抗體之前,通常需要對其滴度、交叉反應性、特異性及親和力等性能進行系統鑒定。

抗原抗體結合原理示意圖

圖2. 抗原抗體結合原理示意圖

(1)抗體滴度

抗體滴度(亦稱效價)的測定通常采用倍比稀釋法:將含抗體的血清、細胞上清或腹水等樣本進行稀釋,分別加入定量的標記抗原(Ag),經孵育後分離結合的抗原-抗體復合物(Ag*Ab,即B)與未結合的標記抗原(即遊離,F)。通過檢測相應信號,當結合部分與遊離部分之比(B/F)等於 1,即結合部分占總抗原量(T)的 50%(B/T = 50%)時,所對應樣本稀釋倍數的倒數即為該抗體的滴度。

(2)交叉反應

若某抗體僅與免疫原(iAg)的某一表位結合,稱為無交叉反應抗體;若能與其他抗原(含一個或多個結構相同或相似表位)結合,則稱為有交叉反應的抗體。這類可發生交叉反應的抗原稱為交叉反應原(cross reacting antigen,cAg)。

交叉反應的程度常用交叉反應率(C%)表示,計算公式如下:

交叉反應率(C%)= ED₅₀(cAg) / ED₅₀(iAg) × 100%

其中,ED₅₀(cAg) 指交叉反應原達到50%結合時的濃度,ED₅₀(iAg) 指免疫原達到50%結合時的濃度。

(3)特異性

抗體的特異性是指抗體結合抗原時的專一程度。若某抗體僅識別抗原的某一個表位,並能夠區分不同抗原之間一級結構、同分異構體或空間構象的差異,則稱為高度特異性抗體。特異性的高低可通過交叉反應率(C%)判斷:C% 值越小,表明抗體的特異性越高。

(4)親和力

抗體的親和力指一個單價抗體單位(如 Fab 段)與一個抗原表位相結合的速度、強度及穩定性。親和力大小通常以親和常數(KD)表示。最常用的計算方法是標準作圖法:以 B/F 為縱坐標、B 為横坐標繪製曲線,所得直線斜率的負數即為 KD 值。

三、抗體類別

根據重鏈恒定區的結構差異,可將其分為IgM、IgG、IgA、IgE、IgD五類。其中IgG結構穩定,持續時間長,易於獲得,是研究應用的首選抗體。

抗體的性能和作用機製

IgM、IgG、IgA、IgE、IgD結構示意圖

圖3 IgM、IgG、IgA、IgE、IgD結構示意圖

除了根據結構差異進行類別外,研究人員還常依據抗體的性能、靶標類型等對抗體進行進一步劃分。

1、根據抗體性能差異,抗體可分為單克隆抗體、多克隆抗體和重組抗體。

抗體的性能和作用機製

2、根據靶標類型分為目的基因特異性抗體和標簽特異性抗體。

抗體的性能和作用機製

基因特異性抗體直接檢測目的蛋白,操作方便,但僅可檢測特定蛋白,不能通用,成本相對較高,無法區分內源性和外源性蛋白。標簽特異性抗體通用性強,靈敏度高,可區分內源性和外源性蛋白,荧光蛋白標簽還可達成目的蛋白的示蹤,且成本相對較低。

3、根據結合的目標分子可分為一抗和二抗。一抗直接與目標抗原結合;二抗則識別一抗的恒定區,常用於信號放大和檢測。

抗體的性能和作用機製

在抗體製備過程中,常采用抗體標記技藝,將易檢測且高靈敏度的示蹤物質(如酶、荧光染料等)共價連接到抗體上,通過標記物的信號放大作用,達成對反應體系中抗原性質與含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。

若抗原特異性結合的一抗自身攜帶標記物,則可采用直接檢測法。但由於標記一抗製備成本較高,研究人員更常使用間接檢測法:即先使用未標記的一抗與抗原結合,再利用帶有標記的二抗與一抗結合,通過檢測二抗上的標記信號間接反映抗原的表達情況。常見的酶標記物如辣根過氧化物酶(HRP),以及荧光染料如FITC、PE、APC和PerCP等,均廣泛用於抗體標記。

一抗與二抗的物種匹配選擇尤為關鍵,通常遵循“二抗看一抗,樣本避一抗”的原則。即一抗的宿主物種應不同於樣本物種,以避免內源性免疫球蛋白的幹擾;而二抗則須針對一抗的物種來源進行選擇,確保其能夠特異性地識別並結合一抗。

抗體作用原理示意圖

圖4 抗體作用原理示意圖

四、抗體應用

抗體是分子生物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,廣泛應用於對目標蛋白的檢測、定性與定量分析。以下列舉了幾類常見的抗體應用場景:

表1 抗體應用

抗體應用

註:WB、IF、Co-IP、ChIP漢恒生物公眾號均發表過實驗指南,可點擊對應實驗名稱前往察看。

漢恒生物現已推出抗FLAG小鼠單克隆抗體(M2表位)和HRP偶聯抗FLAG小鼠單克隆抗體(M2表位)兩款抗體商品,抗體針對DDDDK標簽(M2表位),結合FLAG標簽序列,靈敏度高,特異性強,用於定位和表征FLAG標記蛋白,適用於WB和Fc實驗。正在做WB或者Fc實驗的小夥伴可以申請試用裝哦~

WB實驗結果圖

圖5. WB實驗結果圖

Fc實驗結果圖

圖6. Fc實驗結果圖

五、抗體選擇的關鍵考慮因素

不同實驗類型對抗體的性能要求各不相同。例如,Western Blot(WB)通常需要高特異性的抗體以最大限度減少交叉反應;免疫組化(IHC)和免疫荧光(IF)則要求抗體能夠識別處於天然構象的抗原;而對於固定和透化處理後的樣本,需選用經驗證適用於此類處理的抗體。因此,在選擇抗體時,除明確其推選應用範圍外,還需彙總考慮以下因素:

1、宿主物種的匹配性:

所選抗體的宿主物種應與實驗樣本的物種不同,以避免二抗與樣本內源免疫球蛋白發生交叉反應,從而影響結果特異性。

2、單克隆與多克隆抗體的選擇:

單克隆抗體:特異性高、批間一致性好,適用於定量實驗(如ELISA、流式細胞術);

多克隆抗體:通常親和力較高、靈敏度好,更適合檢測低豐度蛋白或結構修飾性抗原。

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,從抗體的定義和結構出發,詳細展現了抗體的性能、類別和應用,下期將詳細展現抗體在流式細胞術中的應用,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關註一下哦~

暫無上一篇
推選焦點
RECOMMENDED FOCUS